俗話說“十人九痔”, 痔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 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便血。 而這表現也常常見於直腸癌。 有數據顯示,直腸癌初期被誤診為痔瘡大約為90%。那麼,經常出現便血,到底是痔瘡還是直腸癌呢? 痔瘡和直腸癌該如何進行鑑別呢? 下面一起來詳細了解 什麼是痔瘡?什麼是直腸癌? 痔瘡篇 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末端,痔瘡是此區域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。它是因為種種原因致使直腸下段和肛管的靜脈充血、血液淤積,壓力增高,或因靜脈壁薄弱,從而造成靜脈的擴大和曲張,形成了靜脈團,即稱為“痔”。 痔瘡可分為內、外痔以及混合痔,其主要根據發生部位來劃分。 1、內痔:發生在肛門內,出血嚴重時,會導致失血性貧血,嚴重會造成暈厥、休克; 2、外痔:發生在肛門皮膚的周圍,如果出現血栓或炎性水腫,主要以疼痛為主,應該及時就醫,否則情況加重,會造成組織壞死; 3、混合痔:如果不及時手術,容易造成感染、壞死,甚至引發全身性感染,出現危急重症。 直腸癌 而直腸是肛門以內長12~15cm的一段消化道,末端與肛門直接相連。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若早期發現、及時治療,完全可以治癒;但是如不及早診治,可危及生命。 如何區分痔瘡和直腸癌? 一、大便有血 如果是痔瘡導致的便血顏色為鮮血,在排完便之後,在肛門部位會噴射或者是滴落出一些血液。而且跟大便不混在一起,即“大便是大便,血是血”。 而在患有直腸癌的時候,血液來源於腸道內腫瘤或者是腸道內出血,那麼血液就會混在大便當中一起被排出體外,顏色較暗,但一般它的血量不多,不是那麼容易發現,在排完便之後,肛門部位不會滴落出血液,即“糞便隱血”。 患有直腸癌的患者,如果腸道出血現象較為輕微的話,血液會被氧化成黑色,從而使患者排出黑色糞便,而在患有痔瘡時,則不會排出黑便。 二、大便習慣 痔瘡位於肛門的出口部位,即使發作也幾乎不會影響近端腸道排便習慣的改變,以前一天一次,現在還是一天一次,除非患者出現了便秘或者是腹瀉的現象。 但在患有直腸癌時,由於腸道內出現腫瘤,腸道黏膜會受到刺激,表現為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,無規律。隨着腸道腫瘤不斷加大,就容易引起便秘。因此當大便規律發生了改變,一天多次甚至便秘、體重下降、腹痛等,就要高度警惕直腸癌。 三、觸摸 痔瘡的本質多是靜脈曲張團,內痔即便從肛門中脫出,摸起來也是柔軟觸感,若脫出時間長,靜脈曲張團形成血栓,會有硬結感並伴隨疼痛感。 直腸癌患者腫塊多表現為菜花樣,為淡紅色,在觸碰時極易出血,且會不斷擴大;檢查後的指套有血液和膿液者,還須去醫院作進一步確診。 四、發病人群 一般來說直腸癌發病年齡以老年人為主,但是痔瘡不管是外痔還是內痔,都沒有具體的年齡劃分,不同年齡層次人患病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。 五、全身症狀 一般痔瘡很少有全身症狀,只是局部症狀,除非形成感染肛周膿腫。 腸癌患者隨病程進展,病人可出現慢性消耗性症狀,如貧血、消瘦、乏力及發熱,甚至出現惡液質(嚴重消耗的一種狀態,主要表現為極度消瘦),並經常伴隨着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,與便血、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。 鑑別方式 痔瘡雖然不能夠導致癌症的發生,但痔瘡常常會掩蓋癌症,尤其是直腸癌。尤其當這兩種疾病同時存在時,檢查發現有痔瘡後,往往只局限於對痔瘡的治療,有可能會忽視直腸癌從而延誤治療。 肛門指檢是區別兩種疾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。通過手指觸及直腸四周黏膜進行檢查,可以得出初步診斷。一般說來,肛門指檢能發現75%以上的直腸癌,是一種常用的篩查手段。所以不要忽視肛門指診,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肛門指診。 很多人認為這一檢查尷尬, 在體檢時會略過這一檢查,尤其是年輕人 因此,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對待 定期進行肛腸疾病篩查 做好早期預防,有問題早治療 所以,不要以為便血就是痔瘡,還有可能是結直腸癌在作祟。需要注意的是,一般情況下,直腸癌一發現幾乎就是晚期,因此,大家更要重視篩查工作。如果時常便血,還出現大便樣改變,一定不要不當一回事,建議及時就醫,查明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