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一到三伏天,就會有很多人問:要不要貼“三伏貼”?“三伏貼”到底是不是智商稅?能不能自己貼? 中醫粉都知道,三伏貼是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治療法,在一年中氣溫最高、人體陽氣最盛的三伏天,將有溫熱助陽等特定功效的中藥,敷貼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,藥物從肌膚滲入刺激局部經絡穴位,產生微面積化學性、熱性刺激,達到治病、防病的效果。 並非人人都要貼 首先要明白,“三伏貼”不是“萬能貼”,不能包治百病,更不是想貼就貼。 它主要適用於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人群,對陽盛、陰虛火旺、濕熱體質者都不適合,所以,要不要貼,得專業醫生說了算。 一般來說,以下這些疾病可以考慮“三伏貼”: 呼吸系統:反覆呼吸道感染(虛寒型感冒、咽炎、扁桃體炎、氣管炎、支氣管肺炎等)、老年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哮喘、過敏性鼻炎等。 消化系統:虛寒型慢性胃炎、結腸炎、胃痛胃脹、慢性腹瀉或便秘、反覆胃潰瘍等。 骨關節疾病:腎虛引起的腰痛、骨性關節炎、關節腔積液、腰椎間盤突出症、頸椎病、肩周炎等。 皮膚科疾病:雷若氏病、虛寒型蕁麻疹、凍瘡、帶狀皰疹後遺症、出汗異常等。 婦科疾病: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產後頭痛、坐月傷風、慢性盆腔炎等。 兒科疾病:遺尿、厭食、體弱易感冒。 亞健康狀態人群:乏力、畏寒怕冷、虛寒頭痛、腰膝酸軟、肩背疼痛等。 能不能自己貼? 自己上網買,在家DIY可以嗎? 不建議這樣做。因為自行在網店購買,無法保證敷貼的質量,做不到“對症下藥”,也不能保證敷貼穴位準確,不僅沒有效果,還可能出現安全問題。 貼越久,效果會越好嗎? “三伏貼”的敷貼時間越長,藥物會不會吸收更完全,療效更好? 事實上,“三伏貼”貼太久,皮膚反而容易起皰、潰爛。具體敷貼時間應因人、因病而異,成人3—5小時,兒童0.5-2小時,按個人體質調整時間。 正確的“三伏貼”要在每年“伏前加強”、“初伏”、“中伏”、“末伏”、“伏後加強”每一期間選擇一天貼敷治療,至少敷貼3次,每次貼敷間隔7-10天,連續貼3-5年,病情重、病程長者,可以終身貼敷。 2024年三伏貼時間 伏前加強時間:2024年7月5日- 7月14日,共10天 初伏貼敷時間:2024年7月15日-7月24日,共10天 中伏貼敷時間:2024年7月25日-8月13日,共20天 末伏貼敷時間:2024年8月14日-8月23日,共10天 伏後加強時間:2024年8月24日-9月2日, 共10天 天灸使用的藥物大多有刺激性,貼敷後皮膚有發熱、灼痛感,局部發泡、甚至化膿都是常見現象,故又稱“發泡療法”。 因為以上特點,所以貼敷前後要注意以下事項。 天灸貼敷治療後局部皮膚可能遺留微紅或褐色色素沉着,極少數患者因皮膚反應強烈,可能留下灸瘢,介意者慎重。色素沉着可用濕毛巾擦掉,瘙癢時,可用手掌輕輕拍打,防止抓拍後感染。 敷藥前應先洗澡或清洗乾淨要貼敷的穴位,當天避免吹電風扇、空調,貼後4-5小時內禁止洗澡,之後需用熱水淋浴(避免泡澡,防止創面破損)。 貼敷後如疼痛難忍,皮膚有小水泡,請保持清潔,一般可自行吸收,起皰後一定不要撓破(尤其要叮囑兒童),如有明顯局部感染症狀甚至發熱,需及時到中醫科查看。 貼敷後1個月內忌煙、酒,禁食生冷海鮮及辛辣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