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哪些是胃腸鏡檢查的重點人群? 根據中國體檢指南的臨床標準,建議35歲以上,且沒有做過胃腸鏡的人群,可以考慮檢查一次。從患病風險的角度來說,以下4類人群尤其要引起重視: ①有惡劣生活習慣者,如:經常抽煙,喝酒,熬夜等。 ②存在消化道症狀者,如反酸、燒心、呃逆、吞咽疼痛等。 ③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者。 ④有胃腸癌家族史的人群。 2.做完胃腸鏡後需要注意什麼? 胃腸鏡檢查後需留觀一段時間,待麻醉完全甦醒後才可離開。短時間內避免駕車、高空作業等危險行為。若進行了活體組織檢查,應遵醫囑進食,先從流食開始,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。注意休息,避免劇烈運動。 可能出現的不適反應有,咽喉部不適:如咽痛、異物感等,這是胃鏡經過咽喉部時刺激所致,一般可逐漸緩解;腹脹、腹痛:腸鏡檢查後可能因氣體積聚而出現,可通過適度活動、輕輕按摩腹部等幫助排氣緩解;輕微出血:若進行了活體組織檢查,可能有少量出血,通常會自行停止。如果出血較多或持續不緩解,應及時就醫。 3.如果發現消化道早期腫瘤,可以採取哪些治療措施? 常規治療方式包括以下幾種: 內鏡下治療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(EMR)適用於較小且局限的病變;內鏡下黏膜剝離術(ESD)對於較大、扁平的病變,可整塊切除,治療更徹底。 手術治療。對於不適合內鏡下治療,治療效果不佳,或腫瘤有一定進展的情況,需要外科手術切除病變部位。 密切隨訪。治療後都需要定期進行胃腸鏡等檢查,監測是否有復發或新的病變出現。 具體採取哪種治療措施,需要醫生根據腫瘤的具體情況,如位置、大小、形態、浸潤深度等,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來綜合評估。 4.現在胃腸鏡技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? 目前胃腸鏡技術包括: 高清成像,圖像分辨率極高,能清晰顯示黏膜的細微結構和病變。 放大內鏡,可以將病變部位放大觀察,更準確地判斷病變性質和範圍。 電子染色技術,如窄帶成像(NBI)等,有助於提高對早期病變的識別能力。 超聲內鏡,不僅能觀察黏膜表面,還能探查黏膜下病變的層次和性質。內鏡治療技術除了黏膜切除、黏膜剝離、全層切除術、隧道技術外,還有射頻消融、冷凍治療等多種方式。 無痛胃腸鏡,可以在麻醉狀態下進行,大大提高檢查的舒適度和耐受性。